來源: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作者: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發布時間:2015-01-09 查看次數:1575
青海三江源地區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由于氣候變暖和過度放牧,“中華水塔”生態退化。10年保護成果初步顯現。2014年初,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啟動,人與自然怎樣才能更加和諧是當務之急。
“這幾年扎陵湖水多了起來,30多年前的豐美水草正一點點地恢復!蹦撩矜夭夭抛屨f。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素有“黃河源頭第一縣”之稱。63歲的藏族老人尕藏才讓在黃河源頭長大,看慣了這里的水起水落。
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千湖之縣”一度名存實亡
三江源地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因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于此而得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河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之一,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這一地區,因而素有“中華水塔”的美譽。
資料顯示:1980年至1982年,瑪多縣水草豐美、牛羊遍地,牧民人均年收入高達1500多元,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一。然而,由于氣候變化和過度放牧,十幾年前,瑪多縣70%的草地退化了,而且還在以每年2.6%的速度沙化。富甲一方的瑪多縣成為青海省生態環境惡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居民人均年收入降至1400元。
當時,瑪多全縣人口不到1萬,卻提出“突破百萬牲畜”的口號,地方政府甚至表示,只要愿意來瑪多縣放牧,就無償提供牛羊、劃割草場。
很快,瑪多牛羊數量飆升,每個羊單位占有的可利用草場從1953年的35.3畝降低到2000年的12.3畝。草場的超載過牧直接導致草地生產力下降,迫使部分牧民遷往高海拔的草地放牧。
同時,三四萬淘金者開挖黃金。20世紀80年代,采金占用草地1600萬畝,毀壞草原50萬畝。
“我們藏地有諺語說:‘上空中的飛鳥有鳥法,下地里的昆蟲有蟲規,正中間的人世有人法。若鳥法松時,人法必亂!敹囹炞C了這句話!辨夭夭抛屨f。
瑪多縣氣象部門提供的材料顯示,30年前,瑪多縣降水均勻,一年有300多個陰雨天。后來,草場大量退化,空氣濕度越來越低,云層越來越薄,雨量也越來越少。黃河源區50年里年均降水326.3毫米,2003年只有24.1毫米,蒸發量卻高達429.9毫米。
瑪多人飽嘗了破壞草場帶來的“苦果”:黃河斷流、鼠害猖獗、湖泊干涸,“千湖之縣”名存實亡。
三江源生態保護10年,局部生態環境逐步好轉
為了保護“中華水塔”,2005年,國務院批準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正式啟動,規劃面積為15.23萬平方公里。至今,國家累計投資草原保護建設資金達83.24億元。一些流沙地通過工程固沙措施后已實現固定,昔日的荒沙丘變成了綠草地,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2006年起,青海省人民政府取消對三江源地區的GDP考核,將生態保護和建設納入考核內容,敹嗫h借此機遇,努力治理,局部生態環境逐步好轉。
“這幾年草場上的牛羊少了,守護員多了,風沙天氣少了,下雨次數多了,越來越多的牧民知道了保護好草場的道理!辨夭夭抛尯苄牢。
瑪多縣黃河鄉果洛新村村民拉毛同樣喜笑顏開。原來,她最近正式成為村合作社的一名飼養員,每月有了穩定的工資收入。
拉毛過去一直在山上放牧,她喜歡牛羊,離不開牛羊。2006年,和黃河鄉、瑪查理鎮的189戶人家一樣,拉毛和政府簽了禁牧合同,賣掉牛羊,下山開始新生活。據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辦公室介紹,近10年來,三江源地區10700多戶牧民和拉毛一樣減畜下山,離開草原,開始了新生活。
據青海省農牧廳副廳長田惠源介紹,持續10年的生態保護建設,使三江源地區的草原植被覆蓋度平均提高11.6個百分點,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水資源量增加84億立方米,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原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增加28.4億立方米,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藏羚羊、藏野驢、巖羊、野牦牛等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扒Шh”瑪多過去萎縮和干涸的湖泊開始恢復,湖泊數量從2004年的1800多個,目前恢復到近5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