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作者: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發布時間:2015-01-09 查看次數:1540
一組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1年的11年間,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垃圾廢品交易額從最初的7.4億美元飆升到115.4億美元。
龐大的進口垃圾,在中國是如何完成資源回收利用的?期間產生的污染問題如何解決?
一部26分鐘的紀錄片——《塑料王國》,揭開了關于進口垃圾處理的殘酷真相,卻在中國再生資源行業內外,掀起一場爭論。
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垃圾進口國。
一個概念需要厘清——經過分揀和清洗的塑料垃圾,屬于國家允許進口的可再生資源。
另一個概念同樣需要厘清——從生活垃圾中去分揀和清洗塑料垃圾,不僅涉及必要的分揀技術,更需要足夠的處理伴生污染的能力。
問題隨之而來。
所有進入中國的塑料垃圾,都已經完成了必要的分揀和清洗了嗎?如果沒有,這就意味著這些分揀和清洗的程序都要在中國進行。那么,我們對伴生污染的處理能力到底處于什么水平?現實中的塑料垃圾處理真能嚴格執行污染處理的所有要求嗎?
經過28個月的跟蹤拍攝,中國塑料垃圾處理的真實場景,觸目驚心地顯示在紀錄片導演王久良的作品之中,盡管他選用一個不無中性色彩的名字——《塑料王國》。
在冷峻而不加掩飾的鏡頭下,大量未經處理的塑料垃圾進入中國,散布在從北到南的30多個大小鄉鎮,最終在一個又一個小作坊里,由幾乎沒有任何防護的工人用手完成了粗糙的分揀。接下來,清洗塑料垃圾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無法再生利用的廢棄垃圾在農田邊焚燒,黑色的濃煙充滿著刺鼻的氣味。這些村莊里,地下水已經無法飲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罹患癌癥。
這是一個關于垃圾的殘酷真相,更是一個關于貧窮、人性、逐利、價值觀的故事。
塑料引爆話題
當垃圾處理成為一門生意,搶奪垃圾的戰爭就已經打響。
通常的觀點認為,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不能否認,這個觀點成為垃圾產業在中國快速發展的理論支撐,甚至有了相當程度的社會共識。
但是,在與垃圾打過7年交道后,王久良堅持認為,“垃圾等于資源”不過是一種脫離現實的理想狀態,因為它完全忽略了垃圾處理過程產生的巨大污染!爸辽購哪壳翱,混亂的處理過程和低下的處理能力,使得中國的垃圾處理仍然是一個負增值的產業!
就在北京奧運會隆重舉辦之際,王久良開始騎著自己的越野摩托,像獵犬一樣在北京城周邊游蕩,遍尋上千個大大小小的垃圾場,再把代表每一個垃圾場位置的黃色圖釘密密麻麻釘在北京地圖上,用最直觀的圖景震撼了所有看到這幅地圖的人。
這次為期3年的遍尋垃圾場行動后,王久良推出均以《垃圾圍城》為題的攝影作品和紀錄片,這4個字也一度成為環境保護浪潮的熱門詞匯,甚至引發中央領導關注批示。隨后,北京市宣布投資100億元,用5到7年時間完成對周邊近千個非正規垃圾填埋場的治理,并建設現代化的垃圾處理廠。
經此一“役”,更主要的是建立在大量實地調研和影像資料的基礎上,王久良對于垃圾問題的意見表達,已經顯示出民間獨立調查性質的權威性。
即將進入2015年的時候,王久良再度發聲,用一部暌違3年的紀錄片新作《塑料王國》,撕下了一個以再生資源回收、循環經濟為名的產業的面紗,暴露出最為不堪的一面。
來自中國海關的官方統計,2013年,我國進口廢舊塑料垃圾總量為800多萬噸。王久良所記錄的,正是這些垃圾在中國從南到北30多個鄉鎮村莊最真實的初級加工場景。
《塑料王國》第一次面向媒體的放映地點,選在北京東二環邊的銀河SOHO大樓。這座宣稱擁有最好空氣凈化系統的建筑物,遠遠望去充滿著時尚的未來感。
但是,至少在放映的這一天,銀河SOHO的未來感被籠罩京城的霧霾粉碎肢解。當天,空氣中那種令人窒息的感覺,成為《塑料王國》所要表達主題的又一個注腳。
源源不斷的集裝箱貨車,拉著滿滿的垃圾進入村莊。留守農村的婦女和老人,還有那些來自更貧窮地區的打工青年,在亂糟糟的作坊里用手分揀著塑料垃圾。這些垃圾的“原產地”,多是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在鏡頭里,很多生活塑料垃圾里面摻雜著不明化學粉劑,灼傷了翻檢者的雙手。甚至還有一個在垃圾堆旁玩耍的孩子,拿起一個還殘留著不明液體的針管,毫無戒備地直接放進嘴里玩耍。
這場景在銀幕上出現時,觀眾發出抑制不住的驚呼。那些充斥著骯臟垃圾、濃煙、污染水的畫面,那些依賴垃圾處理維系生存者的麻木與無奈,與重重籠罩都市的霧霾天氣遙相呼應,讓人產生一種幾近環境末日的關聯想象。
“我們這樣落后的垃圾處理能力,為什么還要進口洋垃圾?”幾乎每一位看過《塑料王國》的人,都會不解憤懣地提出這樣的問題。
無疑,王久良又扔下了一顆炸彈。
巨響過后,中國鄉村垃圾處理的殘酷真相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