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作者: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發布時間:2011-12-29 查看次數:1547
2011-04-26 09:41:40 綿延五千年之久的中國鄉村文明正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它同時受到了兩股浪潮的沖擊:一股是來自傳統的工業化、城市化浪潮的沖擊,中國的鄉村文明面臨著走向解構
首先,新能源革命,將改變中國鄉村在工業化與城市化沖擊下的邊緣化地位。工業經濟時代之所以是城市化發展與傳統鄉村走向終結的時代,是由支撐工業經濟發展的資源特性與開發使用模式決定的。由于支撐工業經濟的化石能源屬于非均衡化分布,有的地方有地下能源,有的地方則沒有,由此決定了傳統能源具有生產與消費分離、需要遠距離輸送的特點。由于受能源長途輸送成本的約束,決定了越是在人口集中與產業集中的城市,越有利于傳統能源的有效使用。據電力部門測算,在現有技術條件下農村用電成本要高出城市用電成本的20%,同樣一度電,城市的成本價格為0.61元,而農村卻要0.72元。傳統能源的這種利用模式,使分散居住的農村居民處在分享工業化好處的邊緣或被淘汰的地位。在1769年瓦特發明蒸汽機之前的英國,支撐英國毛紡織業的動力是手工和水車,而滿足毛紡織業的勞動力和水資源則分布在農村,所以英國工業革命初期紡織業發展不是集中在城市,而是分布在廣大的鄉村。18世紀英國的小說家丹尼爾•福迪在《大不列顛各地漫游記》中就這樣描述英國鄉村毛紡織業的情景:太陽出來,光芒開始發亮時,我們幾乎看到每一個農戶的門前都有一個晾布架,每個架子上都有一塊普通的呢絨,或者一塊粗嗶嘰,或者一塊夏龍絨。大多數紡織者都住在村莊里,這村莊廣布在一塊長約20到30英里、寬約12到15英里的地帶。英國紡織業從農村到城市的集中,是從蒸汽機革命開始的。蒸汽機革命對傳統生產方式的改變,不僅僅是機器對牲畜和人力的替代,更深層的變革,是改變了支撐經濟增長的能源,這就是從傳統的水利資源、人力和畜力資源變成了以煤為主的化石能源。而這一新能源的利用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農村的命運。
目前正在興起的新能源革命,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著傳統能源利用模式影響下的中國鄉村文明的命運。由于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水能等能源,與傳統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相比是一種分布相對均衡的能源。人能夠生活的地方,就有可利用的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而且新能源具有不需要遠距離輸送就可以直接利用的特性,使得分散居住的鄉村獲得了使用新能源的新優勢。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國和太陽能熱水器消費市場,該產業也成為我國唯一在生產能力和利用規模上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可再生能源產業。2009年我國太陽能熱水器保有量達到1.45億平方米,已成為太陽能熱水器的世界超級大國。據中國五金制品協會統計,目前在中國城市家庭中,擁有太陽能熱水器的只有7.6%,90%以上的市場在中國農村。除此之外,另一項新能源在中國農村的發展也走在世界前列。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中國農村沼氣利用,也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目前全國沼氣用戶已有4000萬戶左右,占全國適宜農戶的33%。沼氣作為一種綠色能源,不僅解決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能源問題,而且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條件。中國農村,是在傳統能源主導下被邊緣化的對象,但現在搖身一變可成為引領低碳經濟與綠色消費的新生力量。
其次,新能源經濟在農村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據中國石油(601857)大學新能源研究中心學者的研究,我國農村每年可用于生產生物燃氣的資源約折合2.5億噸標準煤,能轉化當量沼氣約1990億立方米,折合天然氣為1200億立方米,相當于我國2008年天然氣消費量807億立方米的1.5倍,按照2007年的能源消費總量計算,生物燃氣發展將使中國氣體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除此之外,隨著生物能源技術的進步,生物燃料的原料來源正在從以谷物和糖類作物向樹木、雜草等纖維品以及農業生產及農產品(000061)加工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廢棄物被用作替代能源產品的生產原料轉變?傊,按照目前農村新能源的發展趨勢,中國的農村不僅會成為優先于城市使用新能源的地區,而且還會成為向城市輸出新能源的地區。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面對新能源在中國農村展現出的廣闊發展前景,需要重新思考中國傳統鄉村文明的命運與前途。按照目前新能源的發展趨勢,如果占中國人口60%的中國農民,能夠在新能源支撐下首先進入低碳生活方式,這對于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如何走向生態文明,將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西方發達國家雖然擁有發展新能源的技術優勢,但西方發達國家屬于高度成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國家,已經形成對傳統能源使用的依賴,使得他們在導入新能源上遇到很大的進入障礙和退出成本。而中國農村不僅沒有形成對傳統能源的依賴,而且還能以比傳統能源更低的成本使用新能源。這種低成本優勢不僅使中國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農村新能源市場,而且也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中國式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還為生態文明創立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