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作者: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發布時間:2014-05-20 查看次數:619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京津冀一體化是一個并不新的話題,2014年卻在中央層面的推動下,開始急劇升溫,步伐加快。最近,北京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更是表示說,原計劃2014年年底完成調整退出300家污染企業,告別北京的時間表提前到2014年10月底前。其中的一些工業企業將和周邊的河北、天津、內蒙對接。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工業企業的轉移如何對接?北京調整退出的污染企業,將如何解決自身污染問題?不把污染遷到外地。如何兼顧三地產業、環境的發展?
凌云化工公司是從北京外遷的第一家央企,落戶地點是距離北京500多公里的河北邯鄲。凌云化工在邯鄲武安工業區,利用當地原有鋼廠產生的廢棄二氧化碳和蒸汽作為更實惠的生產原料,不僅沒有輸出污染,反而實現了零排放的循環系統。北京市豐臺區環保局副局長朱小新介紹,企業的搬遷共減少北京、邯鄲兩地燃煤消耗五萬多噸:
朱小新:它搬到河北之后,使用的是廢氣和余熱,所以不會新增污染源,也不會新增污染物的排放。
雖然凌云化工的搬遷獲得了兩地“共贏”,但是搬遷企業落戶地仍然擔心工業轉移造成的新的污染。產業轉移,原本是能夠帶動GDP和地方稅收增長的“香餑餑”,卻因為污染環境,竟成為各地互相推讓的“燙手山芋”。此前,河北保定市市長馬譽峰就曾表示,在北京有污染的企業,也不能到河北保定去污染。
馬譽峰:一定要高端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產業一定要高端,即使是北京轉移出去的產業,也應該是轉型升級的。
河北唐山市招商局副局長勾國慶認為,傳統的鋼鐵、建材、化工、裝備制造業,不能在量上繼續增加,需要在產業的質量上延展,才能符合三地的發展:
勾國慶:只要是符合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項目,像一些高科技的項目,像高端裝備制造項目,像新能源新材料這樣的項目,除了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之外,我們都歡迎。
對環境保護和促進升級的產業轉移思路,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表示,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的大背景下,以“犧牲”接收地環境為代價的產業轉移,得不償失:
祝寶良:僅僅是因為環保不達標轉出去,到別的地方也不一定達標啊,污染的轉就沒有必要了。如果轉到河北的都是重污染,那河北會說為什么轉到這兒來?
就北京而言,大氣污染導致的霧霾是政府和民眾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數據顯示,工業污染占到北京本地污染18%。北京調整退出污染企業,引導企業使用清潔能源和生產工藝,也是北京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具體步驟。為了治理污染,北京今年還開出了史上最大的單筆30萬元的環保罰單,并對屢次違法者罰款金額不設上限。
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小娟:曾經有一個條款,最高不超過100萬,在代表們前期參加討論的過程中,大家說為什么要設定這么一個封頂的數額?如果很惡劣的排污行為,就不應該封頂,該一百萬一百萬,就翻著倍的往上罰。國外也有這樣的經驗,所以我們就把那個封頂的數額取消了,如果重復地來違法,每一次的違法都要受到處罰,沒有一個封頂線。
僅北京本地深挖潛能、治理污染就夠了嗎?當然不夠,正因此北京對建材、平板玻璃、電鍍、涂料等12個工業污染行業實施整體退出。同時,由于一些企業與北京的核心功能定位不符,目前已經和河北固安、天津寶坻、內蒙古烏蘭察布等地展開了產業對接。
值得欣慰的是,北京對于涉及工業污染的轉移,態度非常明確:污染企業絕不能帶著污染遷到外地。同時,北京還將引導高新科技產業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
北京市科委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處處長楊仁全:我們有國家的智庫,還有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等共同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開展頂層設計。首都科技平臺,中關村科技園區分別到天津、河北對接,促進成果落地轉化。在加大市場轉移方面。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認為,產業轉移還需要綜合考量資源、交通、人力成本等多重因素,但是將環境保護置于重中之重,是非常必要的:
祝寶良:如果這個地方考慮環保,還考慮其他因素,那是可以轉移的。河北勞動力便宜、土地便宜,可能原材料的供應也便宜,這樣的話轉過去就可能賺錢了。(記者張棉棉 記者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