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霧霾估計沒有人會喜歡,對于霧霾擾動估計沒有人會無動于衷,治理霧霾估計是當前最大的社會共識。但在對霧霾采取治理措施和積極行動的時候,從學界、社會和政府都有一股一萬年太久只爭早夕的建功勁頭,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規律似乎被生生忽視。于是,霧霾一現,社會躁動,政府忙動,大有不動即被興師問罪的勢頭。其實這“霧中之動”,有的不理智,有的無功效,只是一種情緒宣泄和表表姿態。
霧霾的頻繁出現和大范圍出現,既有我們發展中過度排放的負面因素,也有城市發展破壞了原本的風水因素,還有氣候發展的周期因素,它在相當一個時期內是氣象機理改變了的顯現。以北京為例,西北大山,東南開闊,從祖先自然居住的角度講,城市規模不大建筑不高,其風水非常的好。冬天西北的山脈能阻擋凜冽寒風,夏天開闊的東南能迎來綿綿涼風。如今規模超大高樓林立的城市已使這個馬蹄形的環抱之地不堪重負,加之城市的風道水道又被人定勝天般的改造,一環一環的擴張格局仿佛像俄羅斯套娃層層加密,自然已無力持續地吹透和吹凈這日益密閉的空間!
產業不調整,建筑不疏密疏高,風道水道不暢通,北京何以晴空?而如今這沉重復雜的格局與現狀怎可能三下五除二簡單行事便能短期奏效?既不是這樣,就得做長期之功,耐長久之心,收實在之效。任何躁動無濟于事,任何假招虛功都是勞民傷財。作為這個城市當代的市民,我們頻頻受到霧霾的侵擾,純屬無奈;作為領導霧霾治理的政府,必須沉穩淡定,抗得住社會急躁和批評,摒棄應景的花拳繡腿,沒有選擇沒有退路,只有堅持不懈的實實努力,或許功不在我,但利必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