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作者: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發布時間:2013-03-22 查看次數:1411
“今年年初的超重污染天氣,將成為中國大氣治理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拐點!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對本報強調。
柴發合認為,我們必須徹底反思過去的大氣污染治理模式,重新評估大氣污染的治理形勢,制定更為適合的區域性復合型大氣污染防治與大氣環境保護策略。
大氣污染防治首先要厘清污染產生原因、形成機理、影響程度,才能提出針對性治理方案。然而,在此領域的科研卻存在空白。因此,在柴發合看來,相關領域的研究亟待推進,如摸清我國大氣污染的時空分布特征和規律,構建區域大氣復合污染防治共性技術體系等。
大氣污染最糟糕的情形何時出現?
《21世紀》:1月份以來的霧霾天氣,讓霧霾成為一個全國熱議的話題,其熱烈程度遠遠超過了2011年秋季的霧霾事件。對此,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反思?
柴發合:1月份的天氣污染程度之重、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是近二十多年來前所未有的,也是極其罕見的,這將成為我國環境歷史上的標志性事件。
這次事件,充分表明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形勢的嚴峻程度。我們必須重新評估大氣污染的治理形勢,制定更為適合的區域性復合型大氣污染防治與大氣環境保護策略。
從治理戰略上來說,未來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應從污染物總量控制階段向環境質量管理和風險控制階段、從控制局地污染向區域聯防聯控,從控制一次污染物向同時控制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從單獨控制個別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協同控制轉變,期望由此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減少重污染發生的頻率,降低重污染持續的時間和程度,減緩重污染影響的范圍和強度。但這種轉變委實不易,前述四項轉變的每一項都是巨大的挑戰。
盡管我們“十二五 ”期間將進一步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時也將氮氧化物列為約束性減排指標,這對緩解大氣污染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我國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基數大,加之還未將揮發性有機物和氨等PM2.5的前體物,以及一次PM10和PM2.5等污染物的排放納入總量控制指標,我國大氣污染控制仍然任重道遠。
今年年初霧霾事件對我們產生了強烈的心理沖擊,至今仍心有余悸。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不再面對重污染束手無策,而是首次多城市采取了緊急減排措施進行了積極的應對。大氣污染最糟糕的情形何時出現,何時出現拐點?我們需要盡快通過研究,預測出大氣污染演變的中長期情景趨勢。
建議成立典型地區大氣質量管理辦公室
《21世紀》:您剛才提到大氣治理思路的一個轉變將由從控制局地污染向區域聯防聯控轉變。去年年底,國家出臺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提出應建立聯防聯控的治理體系。在目前的地方行政體系格局當中,您認為應該如何建立這種聯防聯控的機制?
柴發合:據我所知,目前,環保部正在起草聯防聯控的具體實施意見。我認為,在目前的行政管理體系下,如何進行聯防聯控,如何操作的確還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首先,跨區的重污染地區,應根據規劃,建立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席會議制度,成立由環境保護部牽頭、相關地方政府參加,相關部門參與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聯席會議辦公室,建立會商機制和通報制度,圍繞規劃任務和目標以及區域內重大活動的空氣質量保障以及重污染過程的應對,提出具體解決方案。
其次,應充分調動地方行政體系各個部門的力量,發揮其在不同領域的優勢, 組織公安、交通、氣象、工信、城建、環保等多個部門的聯合辦公,建立共同診斷問題,尋求綜合(行情 專區)解決方案,分工推行和聯合執法的有效機制。特別是應強化區域大氣環境聯合執法,定期組織區域內省市聯合執法檢查,對重點行業、重點縣區市進行執法檢查。同時要加快推進環境監察機構標準化建設,建立環境信息的管理機制及長效運行機制。
其中,統一監測、統一評價、統一發布信息等幾個統一平臺和網絡的建設是聯防聯控機制建立的重要基礎之一。
《21世紀》:有觀點認為,聯防聯控僅靠上述區域聯席會議制度,在目前的國情下,是遠遠不夠的,并建議中央應承擔更大的責任。對此,您怎么看?
柴發合:我同意這種觀點。我一直在呼吁,聯防聯控的實施,還需要中央政府明確其責任。因此,我一直在呼吁,國家應在環保部成立區域大氣質量管理辦公室,將中央政府的協調職能做實,由一個常設的實體去負責區域的協調、統籌、監督和管理,從而建立一套有效的大氣污染預警應急和治理體系。
大氣污染研究仍不夠
《21世紀》:您曾經提到,從控制一次污染物向同時控制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從單獨控制個別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協同控制轉變。這意味著我們將面臨哪些挑戰?
柴發合:挑戰很大,比如PM2.5,其大約50%的PM2.5為一次污染物,大約50%的PM2.5為二次污染物。我們對PM2.5的監測和研究剛剛起步,我們對PM2.5一次來源的情況不明。同時,對作為二次污染物的PM2.5,無法采取直接控制的措施,必須同時處理作為其前體物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揮發性有機物等。
同時,我國現行的控制技術以單污染物控制或單污染物控制技術組合為主,比如關于二氧化硫或者氮氧化物的治理政策。因此,我國目前亟需開展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揮發性有機物等多污染物在內的協同控制技術及管理機制的研究,盡快研究制定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導則,達到物理協同、經濟高效的目的。
《21世紀》:您曾經在不同場合提到,相對水的研究,我們對大氣的研究還不夠,并建議國家增設大氣專項。具體來說,您對“大氣專項”有哪些構想?
柴發合:當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促使國家啟動重大水專項研究。我希望,今年的霧霾事件,也能促使開展大氣專項。該專項的目標是,掌握我國大氣污染的時空分布特征和規律,構建區域大氣復合污染防治共性技術體系,弄清大氣復合污染的成因、來源和影響,建立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優化大氣污染防治對策和方案,重點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并逐步在其他主要城市群及全國范圍開展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科技工程,從而盡快扭大氣污染不斷惡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