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作者: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發布時間:2011-12-29 查看次數:1643
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環境競爭力綠皮書——中國省域環境競爭力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通過對31個省級區域的環境競爭力進行比較分析和評價,山東以
《報告》采用的環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1個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14個三級指標和135個四級指標。二級指標主要由生態環境競爭力、資源環境競爭力、環境管理競爭力、環境影響競爭力、環境協調競爭力組成。
《報告》顯示,2008年山東省生態環境競爭力得分59.6分,排名第七位;資源環境競爭力得分33.1分,排名第三十位;環境管理競爭力得分64.6分,排名第一位;環境影響競爭力得分79.9分,排名第十一位;環境協調競爭力得分59.9分,排名第十七位。在山東省環境競爭力的四級指標中上升指標的面積大于下降指標的面積,表明上升指標居于主導地位。在135個四級指標中,上升的指標有46個,占指標總數的34.1%,保持的指標有47個,占指標總數的34.8%,下降的指標有42個,占指標總數的31.1%。上升的動力大于下降的拉力,使得2008年山東省環境競爭力排位比2005年上升了3位,在全國居第一位。
《報告》充分運用數理分析、空間分析、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構建了比較科學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環境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和數學模型。通過對不同省域的比較分析,深刻揭示不同類型和發展水平的省級區域環境競爭力的特點及其相對差異性,明確各自內部的競爭優勢和薄弱環節,追蹤研究全國與31個省域環境競爭力的演化軌跡和提升路徑。
□新聞分析
排名第一靠什么?
◆周雁凌 季英德
作為人口大省、經濟大省,山東省的經濟總量大、結構偏重,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期,是缺水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污染物排放量大,全省節能減排形勢嚴峻,這樣一個資源環境稟賦并不占優的省份,緣何能在31個省級區域綜合環境競爭力排名中脫穎而出,名列第一?
環境競爭力為何排第一?
環境競爭力是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綜合反映和共同作用的結果,全面體現了當地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山東省環境競爭力保持較高水平的背后,是體制機制、治污理念的不斷創新,是敢為天下先的氣魄和膽識,彰顯了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膽略和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從分階段逐步加嚴的行業排放標準,到全省統一流域排放標準,取消高污染行業排放特權,再到“治”、“用”、“!辈⑴e的流域污染綜合治理技術策略,山東省在先進治污理念的指引下,機制創新的路子越走越寬,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自2003年以來,山東省連續8年在兩位數經濟增長的背景下實現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濃度年均下降19.9%和18.9%,省控59條重點污染河流全部恢復魚類生長,標志著全省水生態環境改善實現重要轉折。山東省“十一五”水污染治理不僅未欠新賬,而且還上了“十五”、“九五”、“八五”甚至“七五”的舊賬,山東以水污染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明顯轉變。
提升環境競爭力的核心內容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近年來,山東省堅持把節能減排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把環境保護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自覺實施最嚴格的總量控制制度,落實最嚴格的總量減排措施,實現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持續下降和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僅“十一五”以來,省級共拒批低水平重復建設、“兩高一資”等項目46個,涉及投資88.7億元;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總容量717萬千瓦,淘汰落后鋼、鐵產能527萬噸和821萬噸。特別是實施引導性的地方環境標準,有力地推動了高污染行業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產業升級。正是堅定不移地推進轉方式調結構,實現了全省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山東的實踐表明,科學實施積極的環保措施,是推動“兩高”行業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不僅不會影響經濟增長,反而是促進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和諧共贏的重要手段。
環境管理競爭力是如何提高的?
環境管理競爭力是推動環境競爭力上升的主要動力,是環境競爭力變化的重要因素。記者仔細比對了環境管理競爭力的23個基礎指標,山東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廢氣和廢水治理設施年運行費用、廢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城市污水處理率等指標的考核結果,均居全國前列。這是山東省的強勢指標,也是山東省環境競爭力雄居榜首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