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作者: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發布時間:2012-01-03 查看次數:1213
新形勢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更新時間:2011-11-15 13:37 來源: 作者: 閱讀:54 網友評論0條
摘要: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的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入世后的中國,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同在,風險與成績共存。環境保護工作在新形勢下如何應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本文從科學認識環保工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創新管理機制體制和提升執行能力、建設生態文明三個方面論述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及環保對經濟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積極促進作用。
在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重大改變之際,在中國的經濟結構做重大戰略性調整之際,中國的環保特別是基層的環境保護工作該何去何從,該如何為經濟發展服務?深處環保戰線的筆者,以一個基層工作人員的視角嘗試提出一些轉變環保發展思路、改革創新環保機制體制和管理制度的辦法,并探索如何開拓生態文明建設新領域,從而更好地為“十二五”開局之年的經濟發展服務。根據開展實際工作的心得體會,淺談幾點新形勢下環保工作與經濟發展對接中存在的問題。
1.在變與不變中理順環保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1環境保護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定位不能變。
環保在城市擴建、地區的規劃開發、項目的建設與生產等重大工程的實施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環保部門,針對環保領域應該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科學有力的數據支撐以及有益的策略和建議。手段要多樣化,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對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可行性論證;技術高端化,人類對事物的認知有漸進性和局限性,利用一切高端科技;意識提前化,變“要我服務”為“我要服務”;項目明細化,環保部掌握環境容量的承載力后,能夠根據本地區的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和地域優勢,組織人員制定項目建設構想書。最終目標是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1.2攻堅破難求雙贏的決心不能變。
發達國家的環保模式不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根據我國的整體經濟水平,還不能夠放棄經濟的發展以求得環境質量的改善,所以走雙贏的道路是唯一的選擇。實現雙贏的預期,首先要擯棄環境保護是經濟發展的阻礙,是經濟發展的制約這種極其錯誤的觀點和看法。恰相反,環境保護的發展壯大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和國民素質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在某種程度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一道標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和諧統一不是對立分離,是相輔相成不是背道而馳。所以把環境保護納入到經濟發展的主體,通過完善機制體制和管理制度使環境保護以有形無形的方式為經濟發展創造效益。
1.3監督監管監察向服務型轉變。
面對新形勢下環保工作出現的新特征新問題,環保工作方式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環保部門單一的監察監督監管已經不能較好滿足當前環保工作的需要,要把監督監管監察的工作方式向服務型工作方式傾斜。這樣做,有利于解決全局性問題、有利于解決趨勢性問題、有利于解決矛盾性問題。
1.3.1強化超前服務意識。對于涉及環境保護的有關事務,環保部門要提前介入,對企業在什么時期建設什么項目,哪種哪些項目能取得最大的效益,進行認真調研和考察。對于重大項目及可能存在的重大污染項目要全過程介入。全過程監督,特別是在項目選址、項目建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
1.3.2思想服務經;,使企業被動接受為主動承擔?v觀企業有偷排漏排亂排等一些污染環境的違法現象發生。產生凡此種種現象的原因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換。由原來的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擴大生產、完全沒有環保意識,變成現在的環保意識淡薄、環保知識理念更新慢以及對環保產業技術服務了解少。企業現在慢慢的轉變思路,繼而出現了一系列參差不齊的情況,部分中小企業、地方性企業沒有充分認識到環保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部分企業有相關符合標準的治污設施但缺乏專人人才進行系統的管理和維護。針對現狀,如果環保部門能與企業以及相關排污單位建立長效的溝通交流機制,從概念、理念、觀念徹底改變企業相對落后的環?捶,從全局、大局、局部灌輸企業做可持續發展利國利民利己利子孫。加上監督監察監管、政策制度推動等手段,企業定會變被動接受做環保為主動承擔。同時,有利于環保的長遠發展,減少各種矛盾和糾紛。
2.創新環保管理體制機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2.1確保職權獨立性。
從環境保護角度,針對一些尖銳的問題,環保部門態度不可謂不堅決,措施不可謂不嚴格。環保部門行使職權時,若可以適當地借鑒如司法系統的執法模式,在行使審批權、執法權、監督監察權的時盡可能避免“干擾”,不僅彰顯法律的權威和神圣,樹立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崇高形象,而且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事實證明,環保部門審批不當、執法不力、監管不嚴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不得不說管理制度的落后和職權上的約束是造成環境事件的最大客觀原因。再一次說明,創新環保部門的管理制度和保障環保部門獨立行使行政職權勢在必行。
2.2轉結構、提質量。
從國際看,全球的需求結構發生重大的改變。從國內看,由于需求結構發生變化,中國的經濟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從行業看,因為經濟結構改變,產業結構也必將發生深刻的改變,這種改變是適時地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說明不再單一地追求經濟總量,而是經濟總量與質量并重。
在新形勢下,必須改變發展的思路“思則變,變則善”。環境保護的管理體制機制要與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更好地統籌結合。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環保部門要確立適應現代化需要的產業政策和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高技術、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兩高兩低”的先進產業,加速發展占用資源少、環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通過提高準入門檻,循序漸進步調平穩地改善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在改善產業結構過程中,無論是環保部門還是企業可能會經歷“化繭成碟”的疼痛,可能會承受來自內外部的種種壓力。
3.建設生態文明,保持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我國正處于人與自然矛盾最尖銳的歷史時期,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加劇了各種自熱災害的發生,已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各類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建設和諧生態是全社會特別是環保部門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建設生態文明既包括對原有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及合理開發利用,又包括對已遭到不同程度破壞的生態的人工恢復和自然恢復,還包括對生態文化工程的建設和推廣。建設生態文明對資源約束下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其因生態破壞致使GDP損失,不如加大投入力度建設生態文明。同時,良好的生態環境擴大經濟發展的空間并增強其持久性,反過來經濟發展的成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財力物力,進入良性的發展軌道。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大舉措,使我國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和修復。筆者認為,建設生態文明要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因發展情況而異,不能武斷實行“一刀切”,也不能生搬硬套任何模式。建設生態文明要學會打“組合拳”。從措施上,1、要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2、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和建設工程,鞏固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成果;3、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能力。從政策制度上,1、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制;2、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包括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補償、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流域水環境保護的生態補償。
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建設與文明建設雙管齊下。筆者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有機整體的同時,又進行了簡單的區分,即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分為兩部分生態項目工程建設和生態文化工程建設。把文化工程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部分,旨在提高大家對生態文化、生態工程的理解和認知,讓生態文化建設發揮重要的職能作用。生態文化建設對普及生態知識、更新生態保護的方式方法、制定科學的管理措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以長寧縣的生態文明建設為例,長寧縣針對生態文明建設,建成了12個鄉鎮文化站,148個農家書屋和47個農民健身工程。這些文化工程肩負著傳播環保知識、生態知識,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提倡人人都是環保的主體、人人都是生態文明的受益者等方面的重任。
我們帶著對中國共產黨的敬仰、信賴和支持,滿懷信心,邁著堅實的步伐,走進中國發展史的新起點—“十二五”開局之年。環保作為經濟社會的重要領域之一,在“十二五”開局之年,轉變思路,謀求突破,穩步創新,加快發展,是開展實際工作的需要,也是全局發展的需要。為經濟發展服務是環保的宗旨,創造最大化的經濟效益是環保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環保的奮斗方向,科技創新是環保的依托,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行政職能是環保的動力。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有聲與無聲的壓力,以思維大轉變創造有形與無形的效益,環保必將迎來更加繁花似錦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