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作者:環保新聞網|上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滬環協)官方網 發布時間:2011-12-28 查看次數:1498
各位院士、專家,同志們: 剛才,我們聽取了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成果的匯報?锏贤竞喴榻B了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工作的有關情況,周濟同志和生賢同志談了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的
各位院士、專家,同志們:
剛才,我們聽取了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成果的匯報?锏贤竞喴榻B了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工作的有關情況,周濟同志和生賢同志談了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的打算,江蘇省負責同志和兩位專家院士就成果應用提出了很好的建議。聽了同志們的發言,很受啟發。
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歷時三年,凝聚了廣大專家、學者、環保工作者和有關方面同志的心血和智慧。研究報告共600多萬字,數字、資料翔實,有的同志稱之為當前我國環保工作和環境問題研究的百科全書。更為重要的是,這次戰略研究成果的形成,正值“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的沖刺階段和最關鍵時期,恰逢其時,對于“十二五”規劃編制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在此,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為環境宏觀戰略研究付出心血和智慧的專家學者、環保工作者和有關方面的同志們表示衷心感謝!
下面,我講幾點意見,與同志們一起交流討論。
一、深刻把握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環境保護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今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最后一年,規劃提出的主要指標特別是約束性指標預計能夠基本完成,其中大家比較關注的也是規劃制定之初擔心較難完成的環保指標也已如期完成,2010年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預計分別比2005年下降14%、12%。這集中反映出近五年來我國環保工作取得新的積極進展,對廣大環保工作者和有關方面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應當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國有13億多人口,比發達國家11億人口的總和還多出兩億。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發達國家二三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已集中顯現。盡管我們的環保工作取得很大成績,但環境問題依然是我國發展的瓶頸制約。這次戰略研究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是,我國環境狀況局部有所改善,但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扭轉,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特別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推進現代化建設,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我國面臨的環境壓力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大。我們必須繼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模式。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對今后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總體部署,確定了科學發展的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明確要求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強調要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提高生態文明水平,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對明年環境保護工作作出系統安排。中央對新時期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是在全面分析國內外發展環境和環保形勢的基礎上作出的,是環保工作的新任務新要求。
首先,環境保護是衡量是否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標志。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我國人口眾多,環境承載能力相對不足,這是我國的突出國情。中國經濟要保持長期平穩較快增長,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而即使一個地方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但如果環境跟不上,與人們對藍天、白云、清水、凈土的期待還有差距,就不能說是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我們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仿效西方發達國家靠掠奪資源、轉移污染來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因此,我們必須不斷與時俱進,堅持不懈地打好環境保護的攻堅戰和持久戰。
第二,環境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環境保護貫穿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兩大領域,既是發展問題,也是民生問題。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群眾對改善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環境保護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也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需要。在這個重大問題上,處理得好,就可以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的多贏;處理不好,就會引發群體性事件,甚至影響社會穩定,F在,環境污染威脅和危害群眾健康的現象在一些地方還比較突出。環境已成為群眾信訪的熱點領域。這說明,人民群眾越來越把環境質量作為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對環境保護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期望越來越高,訴求越來越多。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有效解決。